来源:深圳怡康醫院
什麼是子宮內膜息肉?它的癌變風險有多高?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形成的宮腔內腫物,可單個或多個存在,表面光滑。35 歲以上女性更易發病,常見誘因包括多囊卵巢、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雄激素水平異常等。它不僅可能導致月經異常、不規則出血,還可能成為不孕的“隱形殺手”。
什么是子宮內膜息肉?
如果把子宮比作一個“房間”,子宮內膜就是房間的“牆面”。每個月,這層“牆皮”會隨著月經周期增生、脫落,形成月經。而“子宮內膜息肉”,則是這層“牆皮”上長出的“小肉疙瘩”,通常像綠豆到葡萄大小,可能單個生長,也可能成群出現。
它的形成多與內分泌失調有關,比如雌激素水平過高、長期婦科炎症刺激,或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。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女性也屬於高發人群。
這些症狀可能是息肉在“報警”
月經異常:經期延長(超過7天)、經量增多(甚至貧血)、非經期出血;
同房後出血:觸碰息肉表面可能導致少量出血;
絕經後出血:已絕經的女性突然出血需高度警惕;
不孕困擾:息肉可能影響受精卵著床。
注意
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,僅在體檢時發現!
息肉會癌變嗎?
根據臨床數據,絕大多數(90%以上)子宮內膜息肉是良性的,癌變概率約0.5%-3%,多見於絕經後女性。
雖然總體風險不高,但以下情況需特別警惕:
絕經後出血:癌變風險比未絕經女性高3-5倍;
息肉直徑>1cm;
合並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;
使用乳腺癌治療藥物;
病理報告提示“不典型增生”。
如何揪出“潛伏”的息肉?
1、B超檢查
首選陰道超聲,最佳檢查時間為月經剛剛幹淨,絕經後女性可隨時檢查。
2、宮腔鏡檢查
診斷“金標准”,能直接觀察息肉形態並取活檢。
3、病理檢查
最終確診是否癌變的唯一方法。
溫馨提示
普通B超可能漏診較小息肉,宮腔鏡能發現毫米級病灶。
子宮息肉需要治療嗎?
治療原則:並非所有息肉都要切除!需結合年齡、症狀、生育需求綜合判斷。
1、非絕經期無症狀小息肉(<1cm),定期觀察(每3-6個月複查B超)
2、有出血症狀/不孕,宮腔鏡微創切除
3、絕經後息肉,建議盡早手術+病理檢查
4、病理提示癌變,根據分期選擇手術和/或放化療
溫馨提示
宮腔鏡手術僅需10-30分鍾,術後當天即可下床。
防複發的關鍵措施
想要降低風險,記住這5點:
控制體重:BMI>30的女性複發風險增加2倍。
管理慢性病:嚴格控制血糖、血壓。
慎用雌激素: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。
定期複查:術後每半年做一次陰道B超。
中醫調理:針對體質進行活血化瘀調理(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)。
熱門問答
息肉切除後多久能懷孕?
一般建議術後1-3個月即可備孕,具體需遵醫囑。
吃激素藥能消除息肉嗎?
對於<1cm的息肉,口服短效避孕藥或者孕激素可能使其萎縮,但停藥後可能複發。
絕經後息肉會自動消失嗎?
絕經後雌激素下降,部分小息肉可能萎縮,但仍建議手術明確性質。
溫馨提醒:子宮內膜息肉就像子宮發出的“健康提醒”,它的出現提示我們需要關注內分泌平衡和全身健康。記住一個原則:有症狀早治療,無症狀勤觀察。即使發現癌變,早期子宮內膜癌的預後也很好。作為女性,我們既要保持警惕,也不必過度恐慌,定期婦科檢查就是最好的“護身符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