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深圳怡康醫院
月經量變多別忽視!子宮肌瘤、腺肌症都有可能導致失血性貧血
近日,成功救治一名因子宮肌瘤導致嚴重貧血的37歲女性患者。
當天,患者李女士因為“胸悶乏力”,以為自己更年期了,來到婦科門診就診。婦科主任看她臉色慘白如紙。“你有貧血吧?”“我不知道啊,只是這幾年月經量很多,要用拉拉褲,其他沒有啥不舒服。”結果血常規提示李女士的血紅蛋白僅剩4.2g/dL,屬於危及生命的重度貧血。
而罪魁禍首,是她子宮裏那個如孕4月大小的巨大子宮肌瘤。
這個沉默的“身體炸彈”,正在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吞噬她的健康。
肌瘤為何會“吸血”?
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,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。當肌瘤生長過大或位置特殊(如黏膜下肌瘤)時,會直接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功能,導致:
月經量暴增:肌瘤使子宮內膜面積增大,收縮能力減弱,經期出血時間延長、出血量翻倍,部分患者一次經期出血量可達正常量的3-5倍。
慢性失血:長期月經過多導致鐵元素持續流失,身體無法及時補充,最終引發缺鐵性貧血,出現頭暈、乏力、心慌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嚴重時可導致休克。
別忽視這些“報警信號”
很多女性對肌瘤存在誤解,認為“良性腫瘤不用管”,直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。以下信號需警惕:
月經異常:經期延長超過7天、經量明顯增多(需頻繁更換衛生巾/衛生棉條)、非經期陰道不規則出血。
腹部包塊:平躺時可摸到下腹部有硬塊,或感覺腹部莫名增大。
壓迫症狀:肌瘤壓迫膀胱導致尿頻、尿急;壓迫直腸引起便秘、排便困難。
貧血表現:長期乏力、面色發黃、嘴唇指甲蒼白、稍活動即心慌氣短。
科學應對,不再談“瘤”色變
定期篩查:
25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聲檢查,尤其是有家族肌瘤病史者,可及早發現小肌瘤並動態監測。
個體化治療:
肌瘤較小、無症狀者:每3-6個月複查一次,無需特殊治療。
症狀較輕、有生育需求者:可通過藥物控制肌瘤生長,改善貧血。
肌瘤巨大、貧血嚴重或藥物無效者:需及時手術治療,目前腹腔鏡、宮腔鏡等微創手術可實現精准切除,創傷小、恢複快。
李女士在輸血糾正貧血後,接受了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,術後一周便順利出院。
日常預防:
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長期熬夜;減少高脂、高糖飲食,多吃富含鐵和維生素的食物(如瘦肉、菠菜、紅棗);學會調節情緒,避免長期精神緊張,因為內分泌紊亂可能誘發或加重肌瘤。
子宮肌瘤不可怕,可怕的是它忽然發出的“求救信號”。希望李女士的經曆能提醒更多女性:關愛自己的身體,定期體檢,早發現、早治療,才能真正擁抱健康生活。